畅想中文网

从明末开始生存

三家村医疗室。

已经四月底了,每天来排队看病的人还是很多,屋内屋外,从早到晚都堆满了人。

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来看病的,单纯就是想离医疗室近点,呆在医疗室附近,感觉就有了保障,心里有了一份安慰。

当然,要是在守候的过程中,能多喝一碗营养汤,那就更好了。

医疗室内,文启东大声的向病人们强调着:“和你们说过几遍了,那些不能消化草根树皮要少吃,吃的太多了,肠胃会出事的……。”

几名身形消瘦,但却大着肚子的病人,在呵斥声中低着头,满面的无奈苦色,不敢接声。

这样的病人,一个多月前最多,天气转暖大地返青后,才变得少了一些。

但一个生产队几百口子人,光靠山沟里的野菜填不饱肚子,野菜的生长速度也跟不上村民的挖掘频率,还是有一些村民,实在耐不住饥饿,吃多了难以消化的食物。

好在,田地里的庄稼已经在灌浆了,再忍耐不长时间,就有吃的了。

为了保护好还没完全成熟的庄稼,进入四月份以来,田间地头,白天黑夜都有人守着,专人专田负责看守,民兵小队荷枪实弹不定时巡逻。

呆在医疗室外的一位村民,看着不远处,田地里已经垂头的麦浪,咽下泛酸的口水,憧憬着说道:“今年好,这一季麦子,看上去收成少不了……。”

话还没说完,就被人厉声打断了,“你张老萎是饿花了眼吧,你哪只眼睛看到收成好了,明明今年遭了灾了,粮食减产,是荒年……。”

被同村的人责怪,张老萎神情一愣,但马上就反应了过来,“是唻,是唻,是荒年,是荒年……。你看我这瞎了眼的,都湖涂了,村里的队长们都说今年是荒年呢……。”

今年,从大面积的气候情况来说,华北平原一带干旱少雨,说是荒年景,也不算瞎说。

但三家村不同,自从北山沟里的小水库修好后,葫芦沟内的田地,就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境地。

沟内开发出来的近二千亩田地,经过土壤改良,又不缺水,已经连续好几季庄稼都是丰收了。

当然,这个丰收的标准,是和以前相比的,不过是每亩多收了三五斗。

不要嫌弃产量不高,每亩能多收几斗粮食,基本上就能保证家家户户不会再挨饿了。

只要不像上一年那样浪费粮食,全村一个锅里吃饭,又把收成的粮食绝大部分上交,村里的几百口子老少,混个饱肚还是没问题的。

饿了一个冬季的村民,早在一个多月前,就不做声的达成了共同的意愿,“今年是荒年,粮食歉收了……。”

在集合了整个村庄所有村民的民意面前,生产队的干部们,把伟人的金言玉律“实事求是,为人民服务”的标语,用白灰刷在了墙上后,也就默默的认可了。

其实,过去的一年,三家村的生产队干部们,比起山外的那些队长们,是有功的。

在过去的一年里,山外可是到处都是饥馑灾荒的一年里,再这样的年景里,三家村没有死亡一个人。

这个成绩,全地区,包括整个中原地区,都是绝无仅有的特例。

虽说整个村庄的村民们,大人小孩身材都显得很苗条,可好歹活了下来。

能有这样的成绩,是大队干部们,领导有方的功劳,至少在上报的文件中,是这样写的。

当然,在口头表扬中,文启东的医疗室,功劳也不小,特别是村民每天都能喝到的营养汤,更是得到了生产队干部们的交口称赞。

苦难难熬的‘荒年’终于过去了,夏收过后,几个月来,每天只能烧清汤水的大食堂锅中,又有了浓稠的湖湖粥,大食堂又开火了。

对于到大食堂吃饭,村民们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激情,饭场上,吃饭的村民都沉默的吃着饭,连几岁的幼儿都不再嬉笑。

伟人说过,“任何违背人民意愿的行为,都是不得民心,不会得到拥护的。”

三家村的大食堂,在村民们的沉默中,最终名存实亡,村民们的一日三餐,又回归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状态。

大食堂的那几口大锅,只有在上面人来检查时,才会开上几次火。

这样的形势,不但在三家村是如此的,山外的很多生产队,也都私下里回归了以家庭为主的饭食状态。

家家户户重新开火,各生产队仓库的粮食,也得按户按工分量的分下去。

家里有粮,心里不慌,人心也就安稳了,生产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。

于是,轰轰烈烈的一口锅里吃饭运动,只不过一年的时间,就坚持不下去了。

同样的,亩产千斤万斤的喜讯,也销声匿迹,没有那个生产队再向上报了,一夜之间,整体的亩产量,直接腰斩,大部分地方甚至只余下了一两成,还有很多地方,都是上报的受灾……。

整个六零年的夏收和秋收,都是在一片的受灾声中结束的。

受了灾,上交的公粮就会减少。

直接的后果,就是城镇居民供应量的减少,城镇内,农副产品就相对的变得缺乏。

……

又是一年的冬季,才刚进冬月,天气就显的很冷了。

这一天,一对夫妇抱着一名幼儿,走进了医疗室。

医疗室内的一个病人,一看进来的人,关心的问道:“二娃,你们这是怎么了,孩子不舒服了……?”

“大伯,孩子发烧,肚子都鼓起来了,急着来让七爷给看看……。”

进门的夫妻俩,满脸的焦急色,抱着孩子直接挤到文启东面前。

一看是幼儿的急诊,文启东简单向手头上病人交代了两句,就接过了孩子。

排队看病的人,看到夫妻俩人插队,除了正在看病的那人叹息了一声,其他人都没吭声。

都是祖辈几代的乡亲,论起来还都亲连着亲,小孩子的病急,屋内的人也都跟着操心。

见夫妻两个人围着医疗台不知如何是好,旁边有人就说道:“二娃,你两口子不要心急,七叔的医术你们又不是不知道,安心,不要挡着你们七爷的光亮……。”

被人一提醒,两口子才发现,自己两人确实有点碍事了。

看自己站在旁边除了焦急也帮不上忙,两口子就退后了一点,耐着心等待治疗结果。

为了转移两人的注意力,旁边有人开口问道:“二娃,你在城里工厂干的好好的,咋想着回村了,在城里当个工人不好吗?,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,还是吃着皇粮,饿不着肚子,多好……。”

才二十多却看上去有三十多的汉子二娃,脸上挤出个苦笑,“李四叔,哪里会饿不着肚子,我们车间里好多人都得了浮肿,食堂里也是每天喝稀的……。”

“那也比回村里强,前一段时间,村里可是稀的都喝不上了。”

这时,另一个人接话道:“听说,最近从城里回到乡下的人可不少,山外好多村里都有回去的城里工人……。”

有人问道:“这是咋回事啊?,二娃,你这回来,就没有个说法?。”

又是一个苦笑,叫二娃的汉子,苦着脸说道:“有啥说法,上面提倡自愿,我为了孩子能吃饱饭,就自愿回村种地。

现在,在村里种地,总能吃上一口饱饭……。”

听了二娃的话,几个人只剩下一声叹息,“唉……,看来,城里也不好过啊……。”

看到村民们的表情,门口的一名党员小队长开口道:“再不好过,总比解放前要好过吧。上面说了,国家要建设工业现代化,建设现代化哪能是那么容易的,上面都说了,建设现代化需要我们所有人都贡献一份力量……。”

生产小队长的话,听得屋内屋外的村民撮了撮牙发子,吧嗒吧嗒嘴,没有人再说其它的……。

文启东在旁边听着,没有插话,专心给小孩治着病。

对在医疗室内的议论话题,他向来是不发表意见,特别是关于国家大事,更是闭口不言,好的坏的都不开口。

没什么可说的,事物的发展,是不断在变化的,一件事,今天是对的,明天就变成错的,就连那些科学定理,也是在不断改错的……。

看那些聪明人,从来都是闭口笑看人生。

医疗室内,沉默了一会后,一名年纪大的老汉轻声开口道:“回来种地也好,安稳,今,庄子里,马上就能吃饱饭了……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推荐小说

相邻推荐